杜葵:从记者到职业经理人一路走来
与杜葵总经理的见面会谈是在SOHO现代城15层他的办公室里进行的,那是一个大约6平方米的小屋子,没有印象中应该有的老板台,但是亲切的笑容已经洋溢了整个空间。他说,本来拓展是不想设任何单独办公室的,但出于有些员工可能会因为工作的事跟总经理来哭鼻子,于是有了这间单间。关于他职业生涯的回顾,就在这里被娓娓道来。
出道社会篇
杜葵在初入社会后,当了五年的记者,两年多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,两年多在中国青年报。职场生涯的最初阶段,每个人都有些随遇而安,不太明确自己要什么,也就不太会努力去争取什么。杜葵也是一样,选择国际广播电台,进而当上记者,都有一种宿命的感觉在其中。
被“蒙”到国广当记者
杜葵说他天生对“神秘”的东西有兴趣,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,国际广播电台还不是那么有名,但是因为跟“国际”有很大关系,外面世界的神秘性吸引他走进了国广。
真正到国广报到的那一天,杜葵还以为是在干部培训中心从事行政的工作,本以为教育系毕业的做干部培训非常对口,谁知道人事部门把他分到了“一线部门”,做起了记者。开始他还有些不情愿的感觉,然而问人事部经理“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到人事部”的时候,经理笑着回答他,“恐怕你到时候就不想回来了。”就这样,杜葵开始用记者的眼睛观察和体验这个社会。
因为最开始在国广主要是负责向国际上报道中国的经济政策,但是最令杜葵难忘的还是深入到陕北和湘西的两次采访。为了采访黄河水土流失,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植被等生态环境,他跑了陕北每一个县,了解到了中国最底层群众的生活状况。湘西的采访,同样是行千里路,见人无数,亲历了中国不同民族的生活形态。这段经历,让杜葵至今都异常珍惜。
选择理想 选择中青报
1989年,中央电视台和中国青年报的调令同一天打到了国广。同样都是跑教育,发挥专业特长,甚至央视的青少部是杜葵认为更能够胜任的工作,但他却选择了中青报——他很想做的工作。杜葵说,“其实这是任何一个年轻人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,你是做适合的还是做理想的工作?”杜葵介绍说。青年报在当时做过一系列的重大报道,每次看都让他觉得热血沸腾,而青年报当时的社会形象也就是“担当社会道义的眼睛”。作为一个充满热情的有志青年,他觉得做记者就一定要进这样的媒体。“选择青年报其实是等于选择了理想”,杜葵这样评价自己当年的选择。
对记者回顾自己的记者生涯,是一个看起来很有趣的过程。而且如今已经是公司总经理的杜葵,生活在商海之中的杜葵,在年轻时,曾经是那样一个充满热情、执著于理想的人,也会让人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奇妙。
杜葵说自己现在也认为记者这个行业对于出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,是最好的工作,但是现在回想自己当年,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。不是因为能力不足,而是因为,五年的时间,那么好的工作环境,自己却没有学会怎么去工作,没有培养出工作的心态。
海外生活篇
转道求学比利时
带上厚重的行李,杜葵在1991年登上了开往欧洲的火车,开始了他在比利时的生活历程。对于在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孩子,初到欧洲的第一感觉就是“计划经济什么都没有,但什么都便宜;资本主义什么都有,但什么都贵”。
从洗盘子学会怎样去工作
在比利时5年的生活,杜葵1994年拿到了安特卫普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学位,后来又留在比利时做过设备销售、金融公司的工作;把家人接到了比利时;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……但杜葵最愿意跟别人谈起的却是初到比利时,在餐馆打工的事。他说自己是在餐馆里,在洗碗的过程中真正学会怎么样工作的。
中国小伙又懒、又蠢、又笨
洗碗的工作本来就是很累的,杜葵又嫌老板给的工资低,于是,他使出吃大锅饭时的方法——少干,以示抗议。然而,时间不长,这个中国内地来的小伙子给店里所有人的印象就是懒,因为不爱干活;蠢,因为听不懂当地的荷兰语和德语,不会说粤语;笨,因为从没做过洗碗的工作。
可是另一个一同工作的摩洛哥小男孩儿就赢得了店里上下的喜爱。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,他才发现,那个小男孩儿在工作的时候永远是快乐的状态,干完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永远都能够马上去主动帮别人。于是,他也学着投入工作,并渐渐地从中找到了不少乐趣,甚至洗碗的时候,哪个角度、以什么样的力度去扔盘子,都成了乐趣之一。一年半的餐馆工作,由洗碗到服务生到调酒员,虽说是兼职,杜葵好像已经成为一个职业人了,口碑当然也好的没话说了。
投入的去工作,是杜葵在餐馆工作中获得的最宝贵经验。杜葵说,“生活和工作的状态可能不可以选择,但是你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,态度的选择是最重要的。资本主义的生活教会我这样的职业态度:当你想拿100块钱的时候,请你去干120块钱的活儿。”
回国创业篇
归国前的杜葵,在欧洲已经拥有了与普通欧洲公民一般的生活和事业。但是,他觉得比利时毕竟是个小国家,而且讲英语的人的优势并不突出。面对移民加拿大和回国发展两个选择之时,因为感受到祖国的发展气息,杜葵一家人在1996年放弃了比利时的一切,选择了回国。
就因为在异乡从社会最底层做起,杜葵对于回国后的生活充满信心,没有找好工作就踏上了祖国的土地。随后,1996年,杜葵顺利加盟柯达公司中国总部,经历柯达的营销、公关、广告、市场支持、渠道等等诸多部门。四年实现了五次职位提升。杜葵本人一直是个积极向上、充满阳光感觉的人,对于在柯达的工作能如此顺利,他自己也说柯达的企业文化是非常积极向上的,也因为这样,才能干的那么开心。
但是,杜葵的愿望始终都是希望做一些关于教育的工作,不仅仅因为这是大学的专业,更因为这是他最爱好的领域。于是,2000年底,杜葵举家北上,从上海搬到了北京,以总经理的身份开始帮助人众人拓展公司实现体验式培训的专业化、正规化。
从跨国公司退出,加盟民营企业,听起来似乎有些降低身价。但是杜葵本人并没感觉到什么不妥,他说,因为两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很相似,都是积极的快乐的,而拓展的文化是“要为中国人创造自然和快乐的体验”,这种体验式培训刚好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。所以,杜葵乐此不疲。加盟拓展2年,这个被杜葵称为“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”的选择,也已成为国内体验式培训名副其实的龙头。